斜倚栏杆,夕阳渡红了这一树枝叶。顺着枝叶往下望,是一平顶小屋,顶上积了一层落叶,叶许是因风的追赶而抱团蜷缩在一角。
蓦地发现,这小屋平顶,竟不是瓦片,而是一些成瓦状的特殊材料。再远目四方,不远处的城市房屋楼房,都没有陶瓦屋顶,寂寥廖的。城市里,瓦片消走的步伐很快。而在乡村,它的身影却是随处可见的,它是一家人户的屋檐庇护,是一个村落的见证。即使人没了,屋空了,瓦片还是在的,风吹日晒,总是在那静静地看着。犹记得,下雨天,辣椒时节。屋外雨大微冷,不能外出,一屋子人便围坐在一起,中间放个大圆竹盘,竹盘是用竹篾编制成的,每家每户都有一个。竹盘里满是大红辣椒,干瘦通红,,要剁成辣椒粉,因在灶台上用微火烘烤着,有一股呛人的辛辣味儿。一家人就这样坐在堂屋里,接着门缝里透进来的天光,择着红辣椒,将长细的椒蒂摘下。堂屋里的天光,多是从头顶的屋顶上透下的,屋顶是瓦片搭建铺成的,像一只一整片的鱼鳞,又像一只覆护的鸟翼,为我们遮风避雨,给我们安心温暖。也能听得到屋外雨珠沿屋檐滴落的声音,清亮圆润,可以知道雨势的大小急缓,可以想象台阶下方的坎里满是一脚就可以溅起水花的清水。坎里的许多小凹洞,或许有加深了,或许是因为它们常常接抱住从屋檐上飞身而跃的雨珠吧。瓦是瓦顶的精灵,虔诚忠实地匍匐着,忍受着日晒雨淋,经受着流年的剥蚀。满是瓦片的屋顶难免漏水,便有一种人专门从事这门工作,“捡瓦人”。他们的这样工作便是爬上屋顶,找到漏水的地方,换上新的瓦片。
只是现在,很少能见到“捡瓦人”了。人们的房屋很少漏水了,瓦片的改进。夏天多雨季节,屋顶漏水,只能用水桶承接着,听着水“叮咚叮咚”的有节奏的水滴声。“捡瓦人”照着屋主的提示,他们踏登高木梯,攀上屋顶,揭开一整片地方的瓦,让下边的躲远点,将破的瓦片从屋顶飞扔下来,再重新铺盖上新瓦片。从下面往屋顶上张望,太阳晃眼,“捡瓦人”衣着简陋,脚踩一双迷彩劳工鞋,上身一件人字背心,脖子上挂着一条擦汗的毛巾,头上是一顶白亮的草帽。他们短小精悍,跨开脚蹲下身,稳稳地立在单薄的屋梁上。要是他们脚底生滑,后果回事怎样,都不愿意这样想,相信他们“捡瓦”的手艺。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敢攀屋梁的勇气,可与天上的金灿阳光相媲美。捡瓦人终于爬下了楼梯,屋主赶紧上前递上一杯茶水,“辛苦你们了啊!喝杯茶,解解渴!”。打开水龙头,水哗哗下流,接盆水,放上毛巾,“快来洗洗脸吧,上面挺热的!”。
回到厨房做菜,跟堂屋里扇风的“捡瓦人”闲聊着,“肚子饿了吧,再等会儿,我就在做菜呢!”。瓦换好了,屋顶也不会再漏雨,屋里,是淳朴的人情。关于瓦的许多东西都在日渐消逝。火炉红旺的烧瓦场小山包没了,这样也好,没有滚滚升腾的浓烟。瓦的新品种也日渐流行,琉璃瓦,红的,蓝的,黄的,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很张扬美丽高贵。只是,我最爱的,还是这黑瓦。江南水乡墨韵,正是这黑瓦白墙。黑瓦,是那么的忠厚朴实,故事在里间千回流转,风吹不走,雨打不去,绽颜在屋头。
电话:028-82746648
传真:028-82746648
邮箱:1610411780@qq.com
地址: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万护路万家社区(附近)